众善信所知, 和尚所穿著之大片布衣称为袈裟, 但是到底又有多少人了解到底袈裟是一件甚麽样的法衣, 有那几种颜色以及名称从何而来? 初期悉达多太子削发出家时, 将身上穿的各种贵重衣物交给车匿, 要车匿将衣物及犍陡马交回给父王以誌纪念。悉达多就往身上披了一件带有橙色的布条, 下身穿上一件呈深青色的围布, 並把一条白布披在肩上。 住在一芒果林里七天之后, 才持一土制的缽, 像其他修行者一样, 进城去拖缽化缘, 这就是佛教的第一个法相诞生了。 久后,悉达多所穿的第一件法衣破烂不堪后,悉达多就去取人们丢弃不要的破碎及毁损等破布, 洗净重新用针线将之缝纳为布衣, 故初期有粪扫衣, 忍辱衣, 百纳衣, 残僧衣等称呼。 直到后期成立了僧团后, 才逐渐成立了佛制及戒律的规定。 但戒律还不至严谨, 佛陀曾开示说: “ 假使那位比丘或做袈裟之布是从林中的弃布或废物堆中得来, 或得施主供奉之完布都可。 不过得有缝接五条衣, 七条衣或八条衣, 绝不可一块完整之布条, 也就是要将此布条切成数片再缝制成一片, 谓之袈裟雅 ( Kasaya ) 梵文称之 “ 不完衣 ”。 佛陀是为了让僧侣们学习谦卑才立有此规定, 规定须以浊色为袈裟色, 那就是深红, 橙色, 啡色, 淡蓝色, 灰色为主, 避开正五色, 如蓝, 黄, 红, 黑, 青等, 因此制成的法衣就要染上浊色, 所以也称为染衣。 依泰国佛制, 初期的出家者在经过授戒仪式时, 将由主僧授与三衣一缽, 为出家者之最重要的持物, 作为传法的信物。 所以徒弟也被称为是师父的 “ 衣缽传人 ”。 执持了此三衣一缽后即是少欲少事少食之始, 受称呼为圣贤沙门的“ 衣缽传人 ” , 继佛千年慧业及殊大圣果也。 现将泰国小乘佛教制的三衣详解, 即最主要之布衣袈裟被称为 “ 聚旺 ” ( Jhi Wong ), 是一件由八小片长布片缝制成一件大片的布衣, 总共备有两件, 经带泰语称为 “ 桑伽替 ” ( SangkhaThi ), 就是我们时常见僧侣的左肩上所披的一块布条了。
|
![]() |
此经带是僧侣授俱足戒的代表, 是一位授俱227 戒的僧侣, 所以沙弥是不会拥有此经带披肩的, 我们也可以以此来分辨僧侣与沙弥。 僧侣的下半身围了一件像沙龙的围布, 称为 “ 沙蒙 ”, 备有两件作为替换。 除袈裟外, 僧侣还用覆肩衣, 穿在三衣里面, 覆左肩称之为 “ 昂沙 ” ( Angsa ), 备有衣袋供装证件等必需品, 也附有一条布腰带, 供绑下身布衣 “ 沙蒙 ” 之用。 这就是僧伽所拥有的所谓三衣了。 依佛教戒律规定, 僧侣只可拥有一套三衣袈裟而已, 不可收藏超过两套的袈裟。 而且每启用新的一套袈裟时, 需要在袈裟的四周角落处画上圆圈的记号並口诵启用经文。 除了袈裟三衣需启用咒之外, 连佛袋及缽等一切僧伽的用品都需启用咒。 僧伽所用的物件袈裟等大多都是信众所供养的, 尤以僧伽早晚除了作早晚课之后都会持回迴经咒, 回迴善信们的供养, 得大福报, 供养法中以供奉袈裟的功德最殊胜。 尤其是经过了三个月的守夏节后, 结束之日称为 “ 解夏节 “, 各寺庙必在一个月内择日举行盛大的奉袈裟仪式, 让善信们有一个特殊的布施活动。 在信众的观念里, 打坐禅定, 总觉得是僧侣的份内事。 对了, 这就叫作 “ 修行 ”。 僧侣也是人, 所以必须以禅定修行调整观念行为, 提升至善净真的境界, 才能为人师, 传承佛陀的定慧教义。 |
<<图文由暹马灵异录提供>> |